您当前的位置:  图书中心
  • 教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和“合同编”为依据,参考了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以“合同通则”“典型合同”为编写条目,注重结合审判实务,结合知识点配合精要案例,通过以案释法,提升学生对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则的理解力与学习兴趣。教材融入了丰富的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采取现代教学手段编撰而成。每一章节后均设有思考题,以对本章知识点予以提炼及总结。
  • 本书总结了2018—2022年浙江省第三次国土调查的技术和方法,旨在为以后的国土调查提供借鉴。书稿主要内容包括:浙江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基础资料处理技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土地权属调查技术,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技术,县级数据库建设技术,调查成果核查技术,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数据缩编与图件编制技术,成果应用技术,国土变更调查技术。
  • 《墨迹》散文集,内容围绕作者自己的故乡——墨城坞展开。书里有墨城坞的乡音乡情,有迹可循的风土人情。作者身为从墨城坞出去农家儿女,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下了它的踪迹,用这种永恒的方式来纪念它,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书中有很多场景,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们所熟知的,无论劳作、玩耍、凝望,甚至离开故土,无论离去的背影还是温暖的相遇,都能从中找到慰藉。
  • 斯洛伐克是个内陆国家,在1993年与捷克分离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的“十字路口”,四通八达,地形地貌多样,以山地居多。本书分四个篇章,其中开篇以简洁语言引入;上篇为斯洛伐克的前世:从部落走向国家,迈向共和国,二战中的斯洛伐克,天鹅绒革命与天鹅绒分离;中篇为斯洛伐克的今生:斯洛伐克国情,旅游天堂,融合的国家文化,独特的人文风俗;下篇为斯洛伐克和中国:中斯关系、中斯文化交流。
  • 从内容上来说,本书从基础到强化,再到题型分类,是目前市场上较为齐全的专业考研辅导用书,可以说是对所有可能考到的题型进行了全覆盖;从布局上来说,本书采用的是题型知识点解析+例题+习题一体化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在对知识点掌握的同时得到有效的题型训练,做到真正的讲、学、练、测一体化。
  • 本书分为三个篇章,上篇系统讲述尼泊尔的历史阶段(17世纪前一直到尼泊尔建国之前),中篇围绕尼泊尔的民生、政治体制、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教育系统、宗教信仰、文化旅游、陆地口岸贸易等几个方面详细展开。下篇主要讲述华人对尼泊尔经济与文旅发展的贡献,尤其是浙江人在尼泊尔投资、建矿、水电等轻工业发展的情况与双方之间的互动关系。
  • 本书是走进“一带一路”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重要历史节点和事件入手介绍乌兹别克斯坦的悠久历史。第二部分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角度来展现一个多面立体的乌兹别克斯坦。第三部分介绍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友好交往,重点关注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在此基础上聚焦乌兹别克斯坦与浙江的合作与交往。
  • 《体验杭州 走进亚运—杭州韵味中英双语读本》一书共九章,聚焦杭州的历史、名人、风土人情、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和创新发展,用中英双语呈现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杭州。读本首先介绍杭州的自然概况,然后分章节阐述杭州作为历史文化之城、旅游之城、美食之城、购物之城、运动休闲之城、创新活力之城、温暖之城的历史与现实,最后以白居易的“最忆是杭州”结尾,介绍印象西湖、宋城千古情、钱江新城灯光秀等。
  •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路径与方法的学术著作。本书着重对近年当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历史化与史料化的趋向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当代文学研究中关于文本分析、形象阐释、作家解读等命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与见解。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关注新趋向、解析新命题、提出新看法上,对深化和推进当代文学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本书是为浙江工业大学建校七十周年而编写,这本书是化学工程学院师生员工献给建校七十周年大庆的一份深情大礼。本书包括“院、校” “学科、专业” “学者、学友”三个篇章。“院、校”篇回顾了本学院跟随学校发展历史,尤其是学院的五次大搬迁历程;“学科、专业”篇叙述了本学院学科、专业诞生、发展与近况;“学者、学友”篇可领略到本学院一些学者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风采,以及部分校友创新创业的成就、勇气和精神。
  • 2019年9月,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牢牢把握青年思想认识规律,创新组建“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本书回顾了龙游县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工作开展的理念背景,以及宣讲团在浙江省委、衢州市委和龙游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不断健康成长、发展壮大的历程,翔实地记述了龙游县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打造具有龙游辨识度的理论宣讲模式的生动历程。
  • 本书是作者从事写作以来的文章经筛选整理汇集而成。包括序跋14篇、园林7篇、文论12篇、碑记2篇,以及记述26篇,共61篇。时间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跨度约20余年,这些文章大都曾发表登载于海盐县的各种报刊上,如《海盐文博》《海盐史志》《今日海盐》上。作者曾为海盐县博物馆馆长,也是文物保护专家,凭着对文物研究和地方文化的兴趣,他对文物和地方文化建设提出不少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