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图书中心
  • 本书是姜晓燕名师工作室的成员结合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经历和体会写成的50个班级故事。市场上,谈论班级管理的书比较多,这本书力图进行突破,从班级生活的角度,来真实而真诚地记录班级故事,以实景化来还原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成长。以“棘手问题”为导引,通过故事呈现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之道,细细道出班主任工作的教育智慧。每个故事后面都有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巧妙地揭示教育的技巧,为班主任解决实际问题。
  • 城市版“枫桥经验”借助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力量,打造了更丰富的解纷渠道和更高效便捷的解纷服务,形成社会化、多元化、现代化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新格局。全国人民调解专家沈寅弟、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陈叶锋两位从事调解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调解经验,本书选取了他们日常调解过的 60多个典型案例,其中既有传统型民间纠纷,也有新型社会矛盾。
  • 本书是走进“一带一路”丛书的一本。本书旨在通过对吉尔吉斯斯坦历史、现状及中(浙)吉关系三个部分介绍,加深读者对吉尔吉斯斯坦及对中(浙)吉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促进新时期中吉两国之间增加共识,加强合作,为浙江“文化走出去”贡献历史记忆和故事。
  • 本书为第17届金龙奖“最具网络人气漫画奖”作品,入选2020年“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讲述了一只呆萌的小黄狗与凶恶狼群和谐生活的反差萌故事。十分不好惹的狼王有一天突然捡到一只呆萌软糯的小黄狗。狼王看起来凶悍而强大,实则内心温暖而细腻;小黄狗看起来弱小而呆萌,却也坦然且无畏。本书以“动物”“人类”不同的视角呈现出丰富的人性和精彩动人的故事,在轻松有趣的漫画中传达信任和爱。
  • 本书收录了对日常生活所见所闻的思考、文学创作、阅读文学作品后的感悟等方面的散文。全书共分为三辑,分别为散文、短篇和历史人文断想,每辑收录文章十余篇。写作陪伴作者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作者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坚持阅读、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视野高度、夯实文笔基础。本书收录了从早先到新近的各个时期的作品,展现了一位有潜力的文学新人的写作历程。
  • 本书是一部文学评论集,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散文评论、第二部分诗歌评论、第三部分小说评论、第四部分综合评论、第五部分诗歌荐读。作者一如既往地秉承“文本细读”的评论操守,“处处看不见理论,然而理论却无处不在”的风格追求,以及打造“诗化文本”的创作个性,对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影视、儿童文学等诸多文学样式,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赏读和评述,既有宏观鸟瞰,又有微观解剖。
  • 本书从让-吕克·南希关于书写、意义、身体、触感、共同体等主题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文本中,围绕着书写的起源、书写的本质、书写的特征、书写的艺术形式等问题,建构了南希书写思想的理论系统,对其思想渊源、哲学基础、主要命题、理论内涵、价值意义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具体观点进行了辩证的理论把握,充分挖掘了其在当代法国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于重构中国书写思想研究体系的重要意义。
  • 本书是一部以“文学理论”这一学术现象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史著作,旨在通过批判性审视西方为主导的现代“文学理论”诸学术现象,分析其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与偏差,从而探寻一条重返文明传统、立足自身经验的“理论”之路。本书主要分为三编。第一编为“思想史中的‘文学理论’”,第二编为“言语的力度和尺度”,第三编为“古典感觉与现代问题”。
  • 本书反对以机械进化论思想和西方神话学标准对中国神话进行评价和剪裁,倡导破除本质主义神话观,重视神话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从体验论的角度考察中国神话的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神话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初步建构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和理论特质的中国神话诗学理论体系。
  • 本书从思想史语境出发,论证“居间美学”作为当代美学转型的一种未来可能性。随着现代性进程的纵深推进,生活世界的复杂性日益提升,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美学作为一门古老又常新的学科,作为审美现代性话语建构的核心环节,同样面临转型的挑战。 本书分为四编,分别以“批判理论与主体理论”“批判理论的‘语言’转向”“批判理论的美学转型”“走向‘居间美学’”为主题,初步厘清居间美学之逻辑演化的基本线索。
  • 本书以“他异与间距”为原则和方法,致力于中西文论的比较和汇通,文论话语的本土转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构建。“他异”即尊重他者的他异性,不以己度人,不削足适履,在西学脉络中,对研究对象作出具有学理性和客观性的探究和评判。“间距”则意味着在充分辨识和反思中西文论和文化之差异的基础上,让它们相互映照、相互激活,并寻求一种“和而不同”的共通。
  • 20世纪中国美学的话语建构不仅在论争与热潮中交缠演进,更在中国传统与现代以及欧美、日本与俄苏等多元复杂话语背景中杂糅性生成。本书将20世纪中国美学的话语建构聚焦到现代以来重要的人物与思潮中,透过历史文化语境和文献细读的把握予以“学案”性质的考察,力图微显阐幽、以小观大。与此同时,将现代以来的人物、史案与思潮重置于世界美学的整体性视域内,尝试在比较视野中揭示美学在中国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话语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