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图书中心
  • 象喻批评是指以象为喻,文论家用来进行文学理论批评活动的方法。它是我国最具中国特色、最为典型的文学审美批评方法,具有广泛的存在。本书旨在对象喻批评进行系统性的整体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象喻批评理论内涵的共时考察,包括象喻批评的思想渊源、基本特征等,二是象喻批评发展演变的历时研究,包括象喻理论的历时发展以及不同时代的典型象喻批评的探讨等;三是象喻批评的中西比较和传承研究。
  • 本书稿共七章,第一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新词语的定义。第二章从语言模因论视角探讨新词语传播的过程和方式,并指出汉英新词语模因变异的异同现象,以揭示新词语进化的规律。第三章探讨理据定义及其与内部形式和任意性的关系、新词语理据分类、理据在词语翻译中所起的作用。第四章介绍翻译和谐说与和合翻译学的主要理论内容,阐释选择翻译和谐说作为本书的理论指导的原因,探讨翻译和谐说在词语翻译中的种种体现。
  • 本论著运用自编问卷量表,研究了浙江省第12批187位特级教师的个性特质、身心状况、生存状态、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倦怠、职业幸福、成长经历、成长原因、现实愿景等十个方面的问题。利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了数万个原始数据,获得了诸多有料有意有趣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梳理,按照有什么数据,就说什么话的原则,不主张题外阐释和发挥。
  • 本书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真实的酒店企业经营管理案例,用切实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进而更好地吸收学科艰涩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向学生提出问题,揭示企业真实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引导学生自主收集课外资料讨论案例进行观点碰撞。
  • 身体的成长,需要进食,精神的成长,需要读书,并且,不仅要喜欢读书,更要善于读书。本书即是一部由十几名教育硕士研究生通过认真研读经典教育著述所撰写的读书报告合集。每篇读书报告都是作者在引用原文经典语句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现状以及自身教育经历进行的深入思考。通过阅读此书,读者既可以快速了解到经典原著的全貌,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教育的个人思考,从而碰撞出教育的火花。全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思考性与启发性。
  • 作者以自己童年居住的乡村为背景,描写记忆里的花、草、树、木及人和动物。在这本书里,记叙了夜夜红,鸡冠花这样朴实的花卉的成长,也向我们讲述了作者小时候被蛇咬的经历,以及把自己弄丢的惊险事件,还有从一只羊,最后发展成为一群羊的美好。美食在这本书里,也以散文的方式呈现——地衣,豆腐,面条或者以烹饪方式为线索的乡村美食,能勾起人的口欲。书里还记录了一个个普通的小人物,或有独特的技能,或癖好。
  • 《恭喜恭喜》为谍战小说,分为“姑妈的子弹”“恭喜恭喜”两部分。“姑妈的子弹”讲述了我党“三面特工”许锦年和妻子顾小芸一起潜伏进重庆军统局,之后又被军统局秘密安插进汪伪特工总部杭州区。顾小芸为掩护许锦年在军统局的卧底身份不幸牺牲的故事,曾发表于2021年第九期的《人民文学》。“恭喜恭喜”讲述了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后20多天时间里,发生在许锦年身上的风波激荡又悲欢离合的一切。
  • 针对学生作文中遇到的苦恼、困难、问题,本书通过适合的例文来引路,并进行有效的习作策略的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作文品质。本书分成三个单元,作文主题与学生平时的课堂作文相结合,从表达、构思、描写等角度去细化,总共有55个实用的写作技巧。本书经过10年的实践,并用心整理而成,希望能对小学生平时作文能起到提优的作用。
  • 这是一本以了解、体验、探究为主要形式的少儿拓展性民族乐器体验课程教材,以小学三至六年级为教学对象。内容不仅从音乐艺术教育范畴拓展到科学探究、劳技实践领域,还涉及一定的历史、人文知识,具有多维目标。内容设计为一学期,每周一课时。从最容易入手的打击乐、吹奏乐开始,由易到难,按“打击—吹奏—弹拨—弓弦”的顺序安排,每课欣赏体验一件乐器,每课有“玩一玩”“说一说”“听一听”“试一试”和“想一想”五个环节。
  • 本书根据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为依据编写。全书从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下册)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编排(上中下)中选择部分课文作为课堂教学实录。每篇实录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作全面、客观、真实的记录主要栏目有:教材分析、学习目标、设计阐述、课堂实录、专家点评等。本书可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
  • 本书内容紧扣清廉校园建设的实际需求,对清廉校园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也对清廉校园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等廉政建设实践工作进行了全方位探索,其中包括立足教学育人、学生管理、日常监督、专项督查、物资采购、学生资助等工作实践不断探索规律形成的经验总结,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们潜心探索的成果。
  • 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哲学,不仅跟农业、养生等有关,也跟我们对生命、自然、人生的感受和认知有关。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是农耕文化的长期积累,也是我国的重要传统文化,作者通过对江南节气、节日和生活习俗的长期观察和亲身感受,用散文的形式,分三部分“节气之窗”“节日之窗”“生活之窗”,描写了流传于江南的二十四节气习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传统节日在江南的习俗和演化,以及农耕生活的原生态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