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再寻桃花源》新书首发式暨乡土文脉传承与活化创新对谈活动在杭州市萧山图书馆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宣传部、浙江工商大学指导,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萧山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萧山区浦阳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萧山图书馆承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协办,旨在促进文学创作、阅读推广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通过视频方式致辞,萧山区委常委、副区长董振华,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余刚,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郑英龙以及来自省内外的多名文史专家出席了本次活动。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沈文明担任活动主持人。
▲ 活动现场
《再寻桃花源》
许伟平 著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通过视频方式致辞,肯定了《再寻桃花源》是桃花源寻源工作的新成果。桃花源作为社会思想,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它的批判,这正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本书正体现了这样一种追求,具有重要意义,而社会理想要转化为公共政策,转化为制度、体制机制,才能够从理想走到现实。他说,萧山或会稽山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当得起桃花源的美誉,对其活化创新,是对历史和文学的致敬,也是今天浙江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示浙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个重要窗口。
▲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郁建兴
萧山区委常委、副区长董振华出席并致辞,他表示,乡土文脉的传承不是简单复刻,而是需要在守正创新当中找到平衡点。本次活动正是为了更好地探索和研究如何让古籍“活”起来,让传说中的故事“活”起来。许伟平历时五年创作的《再寻桃花源》,以严谨的史学考据、深情的文学笔触,提出了萧山浦阳灵山村为桃花源原型地的学术见解,为陶渊明领域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桃花源”不仅是地理概念、文化符号,更是历史记忆,也寄托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深挖文化根脉,探索活化路径,让“桃花源”的精神内核照应现实,让古籍中的故乡变成游客心中的向往,促进萧山乃至浙江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 萧山区委常委、副区长董振华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郑英龙在发言中提出,作为出版者,他始终坚信,每一部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都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再寻桃花源》正是这样一部倾注心血的佳作。作者许伟平以《桃花源记》为原点,历时数年,足迹遍布多地,对文献史料进行细致梳理,深入实地踏勘考证,最终提出萧山浦阳灵山村一带可能是桃花源原型地的新见解。书里深刻阐释了“桃花源”的精神内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的淳朴相待,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浙江工商大学百年来扎根浙江大地,在文史研究领域积累深厚,尤其重视把学术研究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作为其旗下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始终以传播地方文化、服务社会为己任。本书的出版,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尝试。这部作品兼具学术考证的严谨、文学叙事的生动,回溯东晋名士的风骨,也观照如今萧山的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郑英龙
活动中,作者许伟平分享了创作历程,讲述了自己走访全国十余处“桃花源”景点的经历,解析了如何将陶渊明研究与萧山本土文化考察相融合。他从任昉的“武陵源在吴中”一说、陶渊明到过会稽郡的生平事迹、灵山村的地理特征符合桃花源描述,以及萧山、绍兴一带留下的陶渊明相关人文古迹等方面,论证灵山村为桃花源原型地的可能性,并提出建设景点的设想:再寻桃花源,目的不是发怀古之幽情,而是要发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社会服务。桃花源的核心思想是“和谐”,这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景点时,既要注意形似(符合《桃花源记》意境),更要注重神似(和谐),努力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山清水秀、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的社会样本。
▲ 《再寻桃花源》作者许伟平
著名作家、诗人黄亚洲谈及,桃花源传说在全国广泛传播,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文化传承的追求,对提升地方文化美誉度具有潜在价值。他提出通过建立陈列馆等方式,逐步推进桃花源相关文化项目落地,实现文化传承与地方发展的结合。他说:“只要大家都百花齐放,全国到处都是桃花源,人民群众就很开心,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国家级教学名师肖瑞峰说,《再寻桃花源》探讨了《桃花源记》在文化史上的重要性及萧山浦阳镇灵山村作为桃花源原型地的可能性,作者许伟平潜心于文史资料,深入考证陶渊明及“桃花源”相关史料,实地踏访历代所指“桃花源”之地,并广泛查阅文献,向专家请益,反复修改,终成著作。作者许伟平可称自学成才型学者,尽管非科班出身,但其治学态度严谨,其作品在资料收集、逻辑梳理及独到见解方面不逊于学者之作,体现出其纯粹的学术热情与坚韧精神。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陶渊明研究会会长李剑锋:《再寻桃花源》兼具学术性、文学性和活化性,对陶渊明生平尤其是游学经历的新观点是研究亮点。其提出,在探讨文化根本的作用时,不仅要追其本溯其源,体现萧山桃花源的历史久远、根深叶茂,更要积极寻找文化活化之路,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的理念渗透到现在的生活中。
中国陶渊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国富提出了提升桃花源景区文化竞争力的四点建议:实景越接近《桃花源记》中的描述越好;景点所在地跟陶渊明关系越大越好;景区文化内涵越丰富越好;跟现代社会关系越大越好。又提出,萧山可以建设桃花源博物馆,通过联动其他“桃花源”等形式,形成学术文化传播、文旅融合的制高点。其评价《再寻桃花源》的创作是对文化传承的有益探索,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正确思路。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道斌指出,桃花源与萧山缘分深厚,许伟平对陶渊明的研究规范、深入、全面,《再寻桃花源》具有史学、文学、美术和现实需要等多个方面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建议利用此书推动当地和谐乡村建设,并组织桃花源书画展等文艺活动。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如安肯定《再寻桃花源》结构独特,既有生动演绎又有扎实考证,激活了桃花源这一古老意象在当下的生命力;同时提出,“再寻桃花源”不应止于重读经典,更需落地实践,建议在萧山灵山村打造开放性的“新桃花源”,注入时代灵魂,重外在景观构建,更重人与人的信任温情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理想之境扎根现实。
现场还举行了新书捐赠仪式,作者许伟平与郑英龙社长向萧山区图书馆、浦阳镇人民政府捐赠了《再寻桃花源》,助力图书的传播与地方文化研究。
▲ 新书捐赠仪式
此次活动的举办,从文旅、文学、历史、民俗等多个维度,碰撞思想、激荡智慧,为乡土文脉的传承与活化贡献真知灼见。正如书中所写,“桃花源的核心思想是和谐”,这种和谐是学术与生活的交融,是传统与现代的共鸣。期待《再寻桃花源》成为一把钥匙,让“桃花源”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让各界联动,把浙江的文化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响亮。
▲ 与会专家和领导合影(从左至右:余刚、任道斌、吴国富、郑英龙、肖瑞峰、董振华、黄亚洲、李剑锋、许伟平、王鑫)
供稿人:大众读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