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志雅集”系列文化丛书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圆满举办

栏目:最新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18

8月16日,“浙志雅集”系列文化丛书分享会在2025上海书展“方志长河·遇鉴江南”长三角方志文化周活动期间顺利举办。本次分享会由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和浙江省地方志学会协办。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陈野,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袁新国、研究部主任汤敏,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姜复生,“浙志雅集”系列文化丛书《风俗集》作者王彬竹,我社执行总编陈丽霞、人文社科事业部编辑张晶晶、营销发行中心业务经理郑爽出席。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五级职员杨坚江主持分享会。

image.png

▲“浙志雅集”系列文化丛书分享会现场

image.png

  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五级职员杨坚江主持

“浙志雅集”系列文化丛书由我社与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携手推出,以浙江方志为深厚根基,精心打造《风俗集》《非遗集》《商贸集》《食饮集》《奇人集》《名胜集》《驿舍集》七本佳作。

image.png

 “浙志雅集”系列文化丛书全7册效果图

活动伊始,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袁新国发表致辞,他表示,将“浙志雅集”这套凝结了浙江方志人智慧与情怀的崭新成果,呈献于上海这座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都市,不仅是为2025上海书展“浙江日”献上的一份真诚厚礼,更是长三角文化血脉相连、交融共生的生动实践。这套丛书摒弃宏大叙事的惯常路径,选择以“小切口”探照“大历史”的独特方式,聚焦“食饮”“非遗”“风俗”“商贸”“奇人”“名胜”“驿舍”这七个最具浙江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主题,以人文的温度、科普的深度、通俗的表达,让沉睡于典籍中的方志文字苏醒过来、灵动起来——恰似那奔腾不息的钱塘江潮,既承载着千年积淀的深沉文脉,又在时代的激荡中焕发出澎湃的新声。

image.png

 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袁新国致辞

我社执行总编陈丽霞在致辞中表示,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以“精品”的定位,对“浙志雅集”的版式进行了设计,并专门寻找插画师为每本书稿手绘精品插画,每幅插图都根据内容精心设计,力求内容上的图文并茂,保证本套图书既能体现方志的文化感和厚重感,又能在细节上让读者体会到一种文字方面的轻阅读感。我们希望“浙志雅集”系列文化丛书的价值不止于方志文化的传播,更能体现其作为文化载体的多重功能。陈丽霞总编还表示,这次与浙江省方志办的合作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希望未来与浙江省方志办有更紧密的合作,与上海市方志办,以及方志界的同人,共同做好方志的挖掘、普及和应用工作,不断扩大方志的影响,让更多方志类图书走向市场,走向大众。相信以方志界的专业结合出版单位对市场的把握,必定能给未来方志出版带来无限机遇与可能。

image.png

 我社执行总编陈丽霞致辞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姜复生简洁地表示,浙志雅集的出版,是深耕地域文化的又一力作,全书以为基,以为辅,以当代的视角重述传统,让沉睡的方志化作了鲜活的血液。

image.png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姜复生致辞

活动“介绍与点评”环节,我社人文社科事业部编辑张晶晶以“浙志雅集”责任编辑的角度详细分享了图书出版过程。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助理研究员、“浙志雅集”《风俗集》的作者王彬竹从创作者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体会。王彬竹表示,浩如烟海的浙江方志文献,深刻体现出“一地之全史”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它不仅是记录历史的独特载体,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承载地方文脉的“文化基因库”。近年来,从《浙江通志》的编纂完成到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都强调了一个核心方向:要大力推动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让沉睡的方志“活”起来,走进大众视野,彰显时代价值。而“浙志雅集”系列丛书的诞生,承载着多重文化使命。第一,解码地域精神。通过方志窗口透视浙江的历史脉络,读者得以真正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人文密码。第二,激活乡土动能。浩如烟海的方志资源,蕴藏着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战略宝库。助力打造有辨识度的文旅IP、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让方志智慧赋能当代发展,是本系列丛书的目标追求。第三,探索方志活化之路。作为浙江首部省级层面的方志资源通俗化创作成果,“浙志雅集”系列或能为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化普及探索一条可行之路,贡献“浙江经验”。

image.png

 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助理研究员、“浙志雅集”《风俗集》作者王彬竹分享

最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陈野发表了精彩的点评。陈野评价“浙志雅集”这套书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资料丰富。“浙志雅集”系列文化丛书源自对地方志的普及,地方志作为资料性文献,具有权威性,严谨而规范,这就为丛书奠定了选材和编写的基础。第二,在文字表达和语言风格上,“浙志雅集”力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展现了浙江文化的多元魅力。如《商贸集》展现了浙江商贸的千年脉络,《非遗集》构建了完整的非遗谱系,《风俗集》立体展现了浙江人的生活哲学,等等,所以它们既是枕边读物,又是旅游指南、文化名片,让地方志中的丰富史料,走出了书本,走向了当下的生活。第三,丛书的名字里有一种洋溢的情怀,从中可以感受到策划者从文献资料的突破当中还原历史场景的生动,从地方志的严谨当中要走出社会化组织的路径,从学术研究的规范当中寻找情感和趣味的情怀,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第四,丛书体现了非常鲜明的民族风俗,书中精美的手绘插图,以生动的形象、纯正的色彩、古雅的风格,让历史场景可视化,强化了艺术性、可读性和亲切感。总体来说,丛书各个分册和现实相互呼应,构建起浙江文化的立体画卷,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感受浙江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既是方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也是浙江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富强的浙江精神的集中体现。

image.png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陈野点评

分享会最后的“赠书仪式”环节,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研究部主任汤敏、我社执行总编陈丽霞向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义乌市地方志编纂室赠送“浙志雅集”,作为两地文化情谊的见证。

image.png

 赠书仪式

供稿人: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