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谣》:解读“四无”山村逆袭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密码

栏目:精彩书评 发布时间:2025-08-15

2025年是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湖州安吉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长篇小说《山水谣》的问世,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与众多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历程和成果的报告文学作品相比,这是第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意义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通过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可信、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情节去演绎宏大主题,让读者领悟到“美丽中国从这里开始”,而没有流于空洞的说教和图解。

image.png

image.png

《山水谣》依托广阔的时代背景,植根于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以安吉余村等村庄的今昔蝶变为蓝本,解读了一个“四无”山村——桃岭村逆袭成功、一举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密码,从而为中国农村发展提供一个崭新思路和示范样本。小说围绕“一山”(青龙山)“一水”(碧云湖)的修复和治污展开两条发展之路的激烈交锋和美丽乡村蝶变的艰难历程。安东县新任县委书记杨安民的对立面主要是安东县首富周元辉和县政协主席汤达仁、常务副县长孔汉辉、青龙山镇党委书记邵荣义等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他们代表着旧的发展模式——高能耗、重污染,是阻挠安东县走上生态发展之路的主要势力。杨安民一上任就拉开了与周元辉为代表的旧势力较量的序幕,针对碧云湖被重度污染,开展了“零点行动”,关停了污染严重的厂矿企业。为恢复青龙山生态,关闭青龙山石矿,杨安民与周元辉这一派势力展开了艰苦的缠斗,最后成功地将这块硬骨头啃下,并将拴在这条利益链上的汤达仁、孔汉辉、邵荣义等人一网打尽,扫清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所有障碍。桃岭村女大学生徐诗画毕业后毅然回乡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她怀揣着一个把桃岭村变成一个“大花园”的梦想,但她面临的阻力和困难都非常大,她毫不畏惧,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将最新的生态发展理念融入了村庄的建设中,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

20058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走进了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讲到下决心关掉矿山,这是高明之举!过去我们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源起。为了写好《山水谣》,作者黄其恕做了大量的“功课”,他多次深入故事发生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可谓风餐露宿、不知疲倦。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创作素材后,作者开始反复考量小说的主题、故事构架、人物角色及命运走向等。小说完成后,其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结构和主题彰显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


01 塑造鲜活生动的新时代人物形象

小说着力塑造了徐诗画、杨安民、周晓辰、万庆强、施庆柯以及周元辉、汤达仁、邵荣义、俞永根等一系列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主要笔力放在安东县新到任的县委书记杨安民和大学毕业回乡的女大学生徐诗画这两个人物身上。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始终不忘初心、为民谋利、坚持斗争的精神在作品中贯穿一致。杨书记是带着改变安东县环境遭破坏的现实这一艰巨任务来安东县就任的。“生态立县,建设美丽乡村”驱动他以铁腕手段强力推进“零点行动”,其关闭污染企业、改变现实秩序的行为铿锵有力;徐诗画是带着对家乡的热爱,怀揣美好的理想回乡理政的。作为“大学生村官”,她以女性的柔韧和坚持,以十分明确的改变村庄“脏、乱、穷”的面貌,发展旅游、创新产业的态度,带领全村走上了生态致富的共富之路,也实现了让青山常青、绿水长流。徐诗画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作者的理想和抱负。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后,一幅徐徐展开的如诗如画的秀丽画卷在桃岭村铺展,这个名字的寓意紧扣《山水谣》宏大的主题,非常精妙!

在描绘桃岭村的传奇性变革时,小说还着重通过普通农民发家致富的典型范例,来凸显一方百姓如何在新的改革发展理念指引下,走上生态和谐的发展新路。其中,一个个人物身上的勤劳、朴实、奋斗、拼搏的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如第一个支持“厕所改革”的农民汪海和李木竹,他们及时转变理念承包了家庭农场,走上了致富之路;从上海返乡办有机蔬菜基地、又当了村支书的万庆强,来桃岭村做了“新农人”的李彬彬,返乡帮助父亲打理家庭农场的汪佳慧,创办“数字游民公社”的陈磊,以及农林大学教授郭外斜,他不仅领衔成立了智慧农场,还积极协助支持徐诗画的十八个农场建设方案……这些人物,在转型发展的变革前,跟着“生态立县”的理念走,克服了资金缺乏、种植理念滞后等种种困难,最终成就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奇迹。

image.png

image.png


02 描绘绿水青山的壮丽图景

image.png

小说的开头富有诗的意境:“远山如黛,层峦叠嶂,蜿蜒连绵的青龙山在天际勾画出一个淡淡的轮廓,漫山遍野的竹林在晨风中摇曳起伏,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十分壮观。一团一团的晨雾在山间弥漫着,竹林在白色的晨雾中若隐若现,恍若人间仙境”。作者以极其愉悦赞许的心情写身边的唯美环境,书中有多处感受自然、欣赏自然环境的描写,他笔下的桃岭村茶香沁脾、竹海涛涌、小溪潺潺、田园秀美、乡风淳朴、产业兴旺,恰是“水绕门墙竹绕堂、满窗春绿更山光”,时时给人一种生机盎然、舒缓清新、静谧透亮的曼妙意境。这里呈现的整治后的桃岭村的人居环境景象,与之前青龙山受石矿开采影响山体开裂、植被消失、泥沙飞扬的景象和碧云湖被水泥厂、造纸厂等污染湖水浑浊发臭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更不要说,徐诗画初回家乡时所见到的村里“脏乱差”的面貌和卫生状况排全县为倒数第一的现实……这些前后对比一方面显示了与高能耗、重污染的发展模式决裂,大力推行绿色生态发展的改革之路的困难之大、转型之艰,另一方面更隐喻了浙江省连续20年持之以恒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和美丽浙江建设,造就了万千个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的时代意义。

小说虽然虚构了很多动人的情景与情节,但其实都有大量真实的人和事的原型。农家乐、溪水漂流等乡村旅游项目、安吉白茶生产、竹制品加工,以及环境生态改变给村民带来的强烈感受都因为作者丰富生动的情节描绘而带有很强的见证力量。作品所描写的青山绿水的壮丽画面既包含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深入体会,也生动地论证了这一重要理论的实际效应。


03  采用“显”与“隐”相结合的张力性叙事结构

作者在《山水谣》的结构布局上颇费心思,他围绕“一山”(青龙山)和“一水”(碧云湖)的恢复和重建,采用了两条线索“双峰对峙”“双流交汇”的主体架构和“显”与“隐”相结合的张力性叙事手法。在这里,“显”的表现是生态文明建设,“隐”的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与实施。也就是说,作品将重心锚定生活现实,聚焦一个小县城、一个小村庄、一些与农村发展面貌息息相关的事,如写了农家乐经营、写了有机蔬菜基地建设等,生动地演绎了这个小山村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关闭污染企业,大力发展旅游、白茶、竹艺加工等产业,直到最后全村环境越来越美、村民收入越来越高,守住了“绿水青山”,也得到了“金山银山”。“显”与“隐”的处理,巧妙地摆脱了政治维度的简单说教,把山水之情有效铺展开来,又贴近老百姓,令作品有了温度,让故事更加深入读者之心。

小说的两条线索是围绕两个主要人物——安东县委书记杨安民和桃岭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徐诗画展开的,一个从安东县全域高度大力推行绿色生态发展,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久久为功,最后实现全县“全域美丽”;一个则从改变一个“脏、乱、穷”小山村面貌的愿景出发,带领乡亲们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励精图治,终将这个小山村打造成了一个由十八个特色家庭农场组成的“大花园”。也可以说从宏观规划和微观实践两个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艰难历程。两条人物线索各自发展,但又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并在中途“交汇”,即“双流交汇”。而两个人物身边又分别设置了几对矛盾关系和几条感情线,让人物一直处于一种对抗与斗争的紧张关系中,如杨安民与周元辉的矛盾,与以汤达仁为首的旧势力的抗争;徐诗画与前男友肖亮的分歧,与万庆强、周晓辰的情感纠葛等,使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作品《山水谣》是建立在作者对湖州市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十分熟悉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作者对新时代政治生态和当代江南城乡社会生活图景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作为一部长篇小说,能够做到结构如此严谨、叙述如此流畅、人物形象如此鲜明,是难能可贵的。

image.png

《山水谣》

其恕 著

其恕,中国作协会员、《南太湖》杂志执行主编,湖州市作协副秘书长兼小说创委会主任,鲁迅文学院高级研修班学员,网易、凤凰网、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家。创作出版长篇小说《伏地》《小赵的机关生活》《破城记》《消逝的村庄》《织梦人》等;报告文学《百姓心中那盏灯》《美丽的追寻》《筑梦人生》及援疆报告文学《大漠高歌》(第一作者)等。原创电影剧本《花开江南》(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摄制,北京首映)、《万里挑一》(院线电影),大型纪录片《钱塘江》撰稿人之一(央视一套播出,获浙江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创作网络签约长篇小说4部。长篇小说《消逝的村庄》获浙江省第八批文化精品扶持工程奖,获第十届湖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织梦人》、援疆报告文学《大漠高歌》获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湖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红色特工钱壮飞》获得中央保密委员会和国家保密局联合颁发的“庆祝建党100周年”二等奖图书。


供稿人:唐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