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吹拂千年文脉,浪涛书写文化记忆。浙江,面朝大海,不仅孕育了航海、贸易与信仰,也孕育了深沉的海洋文学。从《山海经》中的“东海”意象,到文人墨客笔下的惊涛骇浪与舟楫征程,浙江海洋文学如同海潮般绵延不断,映照着人们对海洋的想象、依赖与敬畏。
《浙江海洋文学史话》带你跨越先秦至晚清,探寻海洋小说、散文与诗歌的丰富内涵,感受一部属于浙江、属于海的文学史。
《浙江海洋文学史话》
倪浓水 著
潮起东南,与海为伴,浙江与海洋是永恒共存的关系。浙江文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的一系列反映浙江古代先民抵御海潮、围垦滩涂、开拓交通、发展外贸的文物上,更凝聚在潮生万物的海洋文化之中。如果说前者如同素描,以减法的真实凝固了浙江先民生产生活的文明碎片;那么后者好似泼墨,以加法的想象造就一本奇幻的文明史书。素描存真,泼墨造境,二者共同构成了解读浙江文明的双重视角。
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的“浙江海洋文化史话丛书”正是这样一套兼具存真和造境的,关于浙江海洋文明产生、发展的图谱式记录和叙述。这套丛书共分为《浙江海洋艺术史话》《浙江海防史话》《浙江海洋文学史话》《浙江海岛观音文化史话》《浙江海洋盐业史话》《浙江海上丝路史话》《浙江海洋民俗史话》《浙江海洋渔业史话》以及《浙江海港海关史话》9册,目前已经出版《浙江海港海关史话》《浙江海洋渔业史话》《浙江海上丝路史话》以及《浙江海洋文学史话》,其中《浙江海港海关史话》以时间脉络为索引,聚焦浙江沿海港口的演进、地方海关的出现与发展,以及浙江沿海区域的开发和对外贸易,重点探索浙江沿海港口的开发遵循自北向南、自河口向海口演变的空间地理形态规律;《浙江海洋渔业史话》则以梳理地方志的方式,系统呈现了浙江海洋渔业的开发、管理、现代化转型以及渔业民间组织发展等内容,论据翔实、史料丰富;《浙江海上丝路史话》以浙江海上丝路为主线,撷取先秦以来浙江海上丝路的经典片段和精彩故事,展示浙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和璀璨文化。《浙江海洋文学史话》则更富瑰丽的想象色彩,在这里你能读到惊奇的志怪小说、文人墨客对普陀这一“文学地理”的解读以及浙东沿海独有的“海错诗”。本书延续丛书的“史话”特点,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基础上,以时间为序,分先秦、汉魏、唐、宋、元、明、清七章;以文学为翅,深入挖掘浙江海洋文学的内涵,带着读者体验了“飞跃海平面”冒险之旅。
想和四海八荒有名的富人海龙王做朋友,该怎样精准导航到他家?把五十头牛像蚯蚓一样挂在鱼钩上,从会稽山上向东海甩出钓线,任公子究竟在钓一条什么样的鱼?身高两米、衣着华丽、美丽富有的慈心仙人面对觊觎她“黄金宝物洞”的小毛贼会作何反应?蓬莱仙岛上除了长生不死药之外还会有什么样的宝物?当浙江海商不幸遭遇海岛土著,被当作猴子戏耍,被烧红的铁筷子烫大腿,他又是怎样发挥聪明才智最终逃脱?什么样的鱼形状如牛,通过它的皮毛能够预知海潮的涨落?又是什么样的因果,让小虾甘愿从此做海蜇的眼睛……志怪是从先秦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关于浙江海洋文学的一条明线,它承载着先人对未知海洋的大胆想象与勇敢探索,却也同时深埋不同朝代的人文背景这一暗线。
以东渡蓬莱求仙药的徐福为例,早期海洋文学的主人公通常具有道教背景,而到了唐宋时期,仙岛上拯救迷航旅人的神仙已经具有了典型的佛教特征,这是中国佛道融合文化在海洋文学上的缩影。这一点更为集中体现在对浙江“文学地理标志”普陀山的解读之上。普陀山本是浙江沿海一座普通的小岛,因传说有梅福等仙道人士莅临,因而得名“梅岑山”。从唐代开始,普陀山就和观音文化联系在一起,“补怛落伽”这一具有佛教典故的名字就取代“梅岑”成为普陀山的正式名称。历朝历代的文人,纷纷围绕普陀山的地理位置、文物古迹、山海关系等方面展开了多角度的论述。其中张岱提出了一种独特而又深刻的海洋观:海与岛是完整的合体,有岛无海,那只是普通的山;有海无岛,那是没有人气的四海,只有有岛有人气的海,才是生动活泼的真正的生命之海。
的确,无论是志怪的明线还是人文风情的暗线,它们都源自浙江人积极参与海洋活动的行动,同时海洋文学的选题也深刻受到不同朝代政府的管理海洋政策的影响,这些元素共同排列组合,才构成了浙江海洋文学的多维度、深厚的“人”之底蕴。除了记录富有海商的冒险征程,无田可耕、无布可织因而不得不驱妻逐子、“煮海而盐”的盐农的穷苦生活,也是浙江海洋文学的重要选题。明清时期不仅有描绘海患、海防以及海洋国家梦的这样宏大的政治书写,更有独具特色、展现浙江沿海人民生活的海错诗传唱。“海错”形容海中产物错综繁多,海错诗则是以海洋生物作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海错诗不以雄壮的大海为歌颂对象,也不借海浪、孤帆、仙岛等意向抒发作者的远大情怀,而是另辟蹊径专注描写海洋中的鱼、虾、贝、蟹等生物,展现了浙江海洋文学的“民间形态”。
潮声千年,文脉不息。浙江的海洋文学,既是先民对沧溟的瑰丽畅想,亦是对人间烟火的深情凝视。从志怪传奇的奇幻笔触,到海错诗的市井温度;从徐福东渡的缥缈仙踪,到盐民煮海的沉郁悲歌——这部《浙江海洋文学史话》以墨为舟,载我们穿越时空的浪涌,见证了一场文明的“双重航行”:它既是向外的探索,以想象丈量未知的深渊;也是向内的沉淀,以文字镌刻岸边的生存。当普陀山的钟声与渔船的号子交织,当任公子的钓线牵出盐民的皱纹,我们终将读懂,浙江的海洋文学,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仙山画卷,而是浸透咸涩汗水的生存史诗。
供稿人:毛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