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版协年会开成了“挑刺会”:不谈成绩谈不足 短板问题唱主角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19-11-21
截至目前,我国大学出版社已达到110家,包括综合类、文科类、理工类、师范类出版社。“十二五”期间,全国大学出版社生产码洋已达1500余亿元,销售码洋达1300余亿元,较“十一五”分别增长65%以上。

截至目前,我国大学出版社已达到110家,包括综合类、文科类、理工类、师范类出版社。“十二五”期间,全国大学出版社生产码洋已达1500余亿元,销售码洋达1300余亿元,较“十一五”分别增长65%以上。在“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中,共有88家大学出版社的405个项目入选。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大学出版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久前在重庆召开的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2019年年会上,大家却鲜少谈成绩,专注补短板,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唱起了主角。

 

母体大学优势是出精品之源

“当前大学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年会的第一天,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就在主旨演讲中语惊四座。他认为,主题出版能力不足、精品出版缺乏高峰、融合发展面临困难、出版人才流失、读者碎片化时间被阅读终端分流等问题成为大学社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经过一番辨证诊治,宗俊峰开出“对症处方”:针对精品出版缺乏高峰的问题,大学出版社要依托母体大学的资源优势,突出特色,主动策划、深入挖掘优质内容,提升原创出版能力,努力打造文化品牌;面对数字经济正迈向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的第四次创新红利期,大学出版社要抓住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发展新机遇,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从内容提供商向内容服务商的转型;针对人才流失尤其是关键岗位员工的流失,大学出版社核心竞争力降低,要优化内部体制机制,打造优势的人力资源结构配置和雄厚的人才资源储备,进行系统性的人才培养。

 

人才不足成融合发展首要难题

年会上公布的《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调查》显示,尽管大学出版社的融合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而言仍面临不小的困难,主要体现为规模较小、盈利不高。

大学版协副理事长、湖南大学出版社社长雷鸣介绍,通过打造APP、构建网络平台、开发线上教学服务和新形态图书等形式,大学出版社探索数字资源开发新产品方兴未艾。参与此次调查的59家大学出版社中,超过半数在开发数字音视频、电子书、数字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数字资源库5种形式的数字产品。此外,APP、数字互动平台和小程序也是不少出版社的选择。但总体而言,大学社媒体融合实践规模较小,数字产品(含电子书)收入占图书销售总收入的比重在1%以下的有31家,占比达52.54%1%5%的有19家,占比32.2%5%10%的有7家,占比11.86%10%20%的有1家;20%以上的有1家。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出版社在融合发展实践中都遇到一些困难和困惑,如缺乏专业人才的有47家,占比79.66%;缺少资金支持的有39家,占比66.1%;相关产品缺少变现途径的有34家,占比57.63%;高投入、低产出的有32家,占比54.24%;缺少技术支持的有30家,占比50.85%;缺少合适的内容产品的有26家,占比44.07%

 

数字产品待挖空间很大

在困难面前,绝大多数大学出版社都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的下一步工作。

如中南大学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等积极探索垂直领域专业知识服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云南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等在想办法对已经结项的项目进行延伸开发,依靠项目带动社内数字化转型发展。但总体看来,为纸质书提供增值服务,配上合适的数字产品仍然是很多出版社未来的工作重点。

虽然困难不少,但面对融合发展的前景,与会出版人都干劲十足:重庆大学出版社针对自闭症儿童开发的数字产品,在没有借助资助资金的情况下已实现盈利;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文泉学堂,集纳了30300种电子书、75083个多媒体附件课件、300余门在线专业课程资源,受到各高校图书馆的欢迎;天津大学出版社开发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和产品,拥有9项软件著作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小学智能题库、内容资源库、教师教育条目库、西师版课程资源等,共实现资源收入1000多万元。

从大学出版人浓浓的忧患意识中,不难感受到他们意欲再创辉煌的雄心。

责任编辑:路滢月

转载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